熱門文章

提供您展覽各類熱門好文
2018-10-17
為太空人設計的治療方式,如今在醫院中也有?2025年,有八成的手術將靠它完成

在科技演進下,許多過去像是科幻概念一樣的醫療方式,如今煉成了我們的醫院、診所和手術室(圖 / BryanChan@youtube)
在科技演進下,許多過去像是科幻概念一樣的醫療方式,如今煉成了我們的醫院、診所和手術室(圖 / BryanChan@youtube)

互聯網+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運用,帶動了智慧醫療發展,透過數據的累積蒐集、篩選、分析,留下的就是精準的個人化健康促進或是疾病預防的運用。但智慧醫療發展不僅於此,在醫材範疇所運用的人工智慧,更大幅顛覆了醫病關係,並突破傳統醫療層面的種種限制。

你能想像,原來由醫師動刀的細膩手術,轉而由機器人手臂替代?甚至是透過鍵盤操控就能進行,本來要盯著螢幕觀察器官內部修復血管,轉而透過擴增實境眼鏡來檢視病兆?復健中心擔任復健員的專業人士,是由半個機器人來協助……這些顛覆傳統醫療的作法或許衝擊,但數據若告訴你,機器的精細度讓手術成功比例大幅提高,或機器人的輔助讓復健更有效益,你,會怎麼選?

機械手臂的操作精細度已超越醫療人員,可以輕易做出細膩動作並持續保持穩定性(圖 / 擷取自da Vinci Surgery@youtube)
機械手臂的操作精細度已超越醫療人員,可以輕易做出細膩動作並持續保持穩定性(圖 / 擷取自da Vinci Surgery@youtube)

 

機器人手臂 從外太空進化到手術室實用

先來談一般人較為熟知的達文西手臂(全名為達文西微創手術系統),這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微創手術系統,台中榮民總醫院資料提及,達文西系統讓外科醫師能進行更精膩的手術動作,並免除手部顫抖問題,透過3D-HD及影像放大十倍的高解析度視野,進行精準切除、修補和縫合,保留重要神經、血管、和組織器官,不僅降低手術風險,病人術後的滿意度也提升。

有趣的是,原先機器人手臂的創新想法是來自外太空的運用,NASA當初想到如果太空人受傷,需要醫師進行遠端視訊操控機器人手臂來為太空人治療,後來外太空運用的案例沒聽太多,反倒是廣泛發展至醫界中。

 

AR 與VR運用 跳脫透視內臟想像

與手術相關的,也有像結合虛擬實境(VR)、擴增實境(AR)的運用。台灣秀傳醫院首創結合「醫師視野」與「手術視野」,除改變以往醫師對著螢幕進行手術的狀況,「智慧眼鏡」整合了幾個影像,如手術前CT、X光、超音波、核磁造影等,還有醫生腦裡要如何動刀的虛擬影像,再來則是手術中看到病人的實體影像,如內臟、脊椎,以及器械像是內視鏡、手術刀,還有手術當場發生的影像。

這樣的智慧手術眼鏡,已可運用從一般骨折到複雜的脊椎手術,未來也會運用到更精密的神經外科與其他領域。

VR尚未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標準配備,但卻在醫療產業中擁有能提升醫療品質的諸多應用(圖 / 美聯社提供)
VR尚未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標準配備,但卻在醫療產業中擁有能提升醫療品質的諸多應用(圖 / 美聯社提供)

 

從手術到照護  2018醫療科技展一次認識最新技術

上述提及的運用都太遙遠?來看看醫院復健室。花蓮慈濟一位陳老太太,因為中風造成右半側肢體癱瘓,在經過了20次的行走復健機器人的療程後,已可利用拐杖練習行走。

根據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的資料,接受復健前陳老太太行走十公尺大約要花上56秒,接受行走復健機器人復健之後,同樣的距離只要花14秒左右。復健醫學部主任提出,重複性大量訓練,主動式參與,真實行動導向,是讓病人恢復生活能力的三大復健重點。這些透過機器人能夠以頻率穩定且精準的療程,確實讓復健更有效率。

綜合以上所述,這次2018臺灣醫療科技展,圍繞著效率醫療、智慧照護、科技健康三大主題,今年更從更貼近全人醫療照護的概念切入,提供國內外最佳醫療、健康、照護等解決方案交流。有關智慧醫療更多的運用,更可以在展覽中完整瀏覽。

復健機器人如今已被投入療程之中,透過機器人能夠以頻率穩定且精準的療程,確實讓復健更有效率。(圖/截自Youtube)
復健機器人如今已被投入療程之中,透過機器人能夠以頻率穩定且精準的療程,確實讓復健更有效率。(圖/截自Youtube)

 

2025年,80%外科手術由機器人完成

還在懷疑智慧醫療的發展?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公司Frost & Sullivan預測,2025年,80%外科手術很可能是由機器人完成。醫師的角色會被取代嗎?據史坦福大學Abraham Verghese教授意見,他們認為智慧醫療是運用醫師的專業知識與自動化智慧結合,從醫師的經驗與預測,結合大數據訓練出的模型,可以將風險高的患者進行最適當的治療。因此,人工智慧並非替代醫師,而是結合兩造,讓人類的醫療模式有了不同的提升。

智慧醫療已是不可擋的趨勢,或許從擁抱科技開始,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其中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