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文章

提供您展覽各類熱門好文
2018-10-26
為何癌細胞有時無法切除乾淨?從手術房中的座標和導航,看見醫療科技發展的走向!


以腦瘤為例,「定位」是能否準確切除癌細胞的關鍵,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,將有各種精準執行手術的嶄新應用(圖 / StockSnap@pixabay)

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即將展開,各種嶄新的醫療科技應用,其實都在不斷解決相同的醫學難題,而外科手術的「定位」便是其中之一。

對於許多身懷癌症的病人而言,其中一項煎熬便是動了手術切除癌細胞,但卻沒有完整切除掉、以致後續癌細胞繼續擴散、復發。而其中一個會導致腫瘤無法完整切除的原因,便是手術中的「定位」準確度。

腦部是軟的,手術途中座標改變了怎麼辦?

進入任何手術之中,「位置精確」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以腦瘤為例,在進行手術前,進行核磁共振攝影(MRI)進行病變部位的定位,確認需要切除的座標,這是準確切除患部必經的過程;不過,手術前定位清楚了,就真的能準確切除嗎?

「在做腦部手術時,腦部是軟的,所以開刀到一半的時候腦部會偏移,原來的座標就不準了。」林口長庚神經外科魏國珍教授表示,「依據傳統的作法,在手術中有時很難透過顯微鏡和肉眼分清楚正常細胞和腫瘤的邊界;外科醫師有時會顧忌拿掉正常的部位,會切除得比較保守,成功切除的比例就會偏低了。」


在座標失準後,外科醫師有時因為顧忌切除掉正常的部分,在切除時會較為保守(圖 / skeeze@pixabay)

考量到定位的重要性,「術中MRI」就成為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了:既然開刀到一半腦部會偏移、座標會失準,那麼在手術的過程中再次進行MRI、重新定位,就可以及時找到病變的位置,精準切除患部。林口長庚醫院的腦神經外科便具備這樣的環境,當患部邊界不容易判斷時,便可以在手術過程中運用MRI來再次定位。

林口長庚具備了術中MRI的環境已有多時,但接下來仍在規劃更完備的手術房。魏教授表示,「現在的作法是,在手術中可以移動病患10公尺左右的距離去照射MRI,而在未來我們會引進『懸吊式』的MRI,讓病患可以直接在原來的位置上進行,不必移動。」

X光難以導引的頸椎手術  用3D列印精準定位

在手術上,無法精準定位所帶來的困擾,也不單是腦部而已,在脊椎或頸椎植入骨釘也是重要的例子。

國泰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張志儒表示,「過去要從頸椎後方植入骨釘非常危險,旁邊有血管、神經……等其他組織,用術中X光機只能給我們二維的影像,因此準確度低、手術時間很長,成敗有很大程度取決於醫師的經驗。」

國泰醫院在引進影像導航系統已有一段時間,可以提供三維的影像,不過在頸椎部位還是有所限制;因此,國泰和成功大學合作,運用「3D列印」來解決了定位的問題。


3D列印的技術可非常量身訂做模型

「在手術前,我們先利用病人的電腦斷層資料,製作出3D列印的脊椎模型以及鑽孔導引件,把希望植入的骨釘的長短、深度、位置…都先確定下來,因此可以在病患的頸椎骨上,可以很準確的打入骨釘。」

這項被稱做『導引件』的3D列印模型,在國泰醫院目前已經有16個病例,可以大幅縮短手術進行的時間、減少病人出血並且大幅提升準確度,是國泰醫院今年參加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的重點項目之一!

導航加上機械手臂  精準是病人安危的重要關鍵

在國泰醫院,目前正有另外一個與中央大學合作的專案,在脊椎部位嘗試影像導航系統和機械手臂的混和手術。

過往在影像導航系統的幫助下,醫師可以準確進行定位,但手術過程依舊是徒手,因此將有一定的誤差值在;而在機械手臂的幫助下,將能有效運用導航取得的資訊進行準確操作,讓手術結果更加精準。

對各式各樣的外科手術而言,包括脊椎、頸椎在內,「精準度」都是成敗的重要關鍵。精準度將直接影響病患的安危,精準程度越高,病人所承擔的風險就越低。

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  看見頂尖醫院如何持續進化

林口長庚與國泰醫院的持續進步,都是期望能提供給民眾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,從各間醫院如何持續強化醫療器材與療法,可以看見我們未來生活品質將不斷提升。

除了3D列印、影像導航、機械手臂……等嶄新的科技應用外,現場還有一日健康檢查、生技製藥、精準醫學……等各種不同的展覽內容,讓民眾可以在短短的一日內,徹底翻轉對於醫療環境的想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