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向來在臂神經叢領域擁有世界頂尖的手術技術,而在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的推動下,如今更進一步以AI來進行病情判斷與治療預測(攝影 / 陳鈞煥)
AI人工智慧技術現今已被廣泛應用在醫療,而高雄義大醫院更融合AI與臂神經叢診斷,客觀分析病人的受傷時的病情,來預測未來術後能治癒到什麼地步,力氣可以恢復多少。而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師,便是臂神經叢重建的權威,其曾經因為在東京大學做臂神經叢的示範手術時,因為開刀時間過快,而被日本教授稱「你根本不是人,應該是來自火星」。
杜元坤醫師表示,「義大醫院今年有幾個醫療特色,第一個就是關於臂神經叢的重建,臂神經叢在這30年來,總共有12次的革命,其中8次是我個人帶起來的」。這個臂神經叢重建技術,可以讓原本脊椎癱瘓的病人,透過臂神經的重建,讓半癱或全癱的病患可以重新站起來。
減重手術不只改善體重、外觀 糖尿病也獲得控制
第二個就是關於嚴重肢體外傷重建,有些病人因為車禍、工地受傷,因此身體殘破不堪,我們便透過自己設計的鋼板、顯微手術來重建,讓原本需要截肢的病人,其四肢可以保留,讓他們可以正常工作、行走。第三個特色就是減重手術。我們強調住院時間短、傷口小,費用也比國外便宜。杜元坤醫師表示,每個月都有國外病人特地來台灣看診。據研究顯示,病人做了減重手術後,不只是體重、外觀得到改善,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控制糖尿病。
結合AI人工智慧 80多個因素預測術後「恢復程度」
最後一個特色便是關於AI人工智慧。我們可以用AI來預測臂神經叢的重建結果。杜元坤醫師表示,30年前成功機率只有10-30%,現在技術提升後,成功率可以有達到70-80%,而這樣的成功率是由客觀的軟體、數據來做判斷,也就是專門用於臂神經叢的AI人工智慧,其內容包括病人的資料、性別、體重、受傷時間、神經斷了幾條、手的力氣大小等等,由80多個因素去預測開完刀後可以恢復到什麼地步,力量可以恢復到幾分。
7小時完成24小時手術!杜元坤重建孩童天生無手指頭自信
談起臂神經叢重建的個案,杜元坤醫師回憶,曾經在新加坡幫一位9個月大的小孩重建臂神經叢,這個小孩出生就沒有手指頭,因此打算將腳趾頭移植到手部。在進到手術室後,發現這個小孩的手部神經,到手肘就沒了。「他沒有動脈,我就給他做動脈移植,沒有靜脈就靜脈移植,沒有神經就神經移植,沒有骨頭就骨頭移植…」,原本這個手術被預計要花24小時才會完成,杜元坤醫師花了7小時便完成,「越難的,越沒人幹的,我越喜歡去做」。
杜元坤醫師表示,當小朋友的腳趾頭移植到手部,外觀上還是不太一樣,小朋友會很自卑,會把手藏在口袋,他做了一件事來解決這個問題,「教他們拉小提琴」。杜元坤醫師透露,他以前曾在愛樂擔任第一小提琴手,因此便藉由自己另一項專業,讓幫助小朋友恢復自信。
尖端手術成效讓國際驚艷 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一次看盡
台灣的醫療水平向來備受世界關注,不但手術、治療技巧高超,同時還持續帶動人工智慧…等新概念運用於既有領域之中,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師便是非常鮮明的例子。
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,除了義大醫院將展示最新醫療技術與成果外,全台各間醫療院所也將展出不同的特色醫療與國際案例,讓民眾一次認識台灣驚艷全世界的醫療專業水平。
除此之外,各間醫療院所也將同步提供特色健康檢查項目供民眾體驗,讓民眾能有效掌握身體的潛在隱憂,透過科技活得更加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