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頁
健康美容DATE / 2023-03-03
  • 做一個美好生活實踐者 養生達人陳月卿:養生可以引發身體『自癒力』

    作者 / 趙心屏
  • 陳月卿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專訪,強調「養生」必須成為生活方式。(作者提供)
  • 在電視台工作時,有幾位外型修長美麗優雅的前輩,總讓我們這些後進遠遠地羨慕著,陳月卿便是其一。很多很多年不見,當她出現在錄音室,高雅合宜的打扮和身材,仍是當年那個令人在背後默默讚嘆的偶像~訪談中,她不時拿起手邊的暖水瓶喝一兩口水,強調喝水必須「少量多餐」,一次不要喝超過100cc,增加喝的頻次,不要等口渴再喝;接著強調坐姿的重要,「要坐在坐骨上,感覺下面兩根骨頭抵著坐墊,任督二脈是直挺挺的,這樣就沒有壓迫到肺臟和呼吸道,身體不會缺氧…」,我聽了立馬從有些彎腰駝背的坐姿坐直坐正,直嘆她保持得這麼好,真是時時刻刻不忘養生的結果啊。

    聆聽趙心屏《人生從此不一樣》podcast專訪陳月卿(約53分鐘)

    三十八歲,是陳月卿人生的分界點,三十八歲以前的生活重心是新聞,三十八歲以後變成養生,「因為覺得實在太迷人了!」她的養生達人形象深植人心,因為先生蘇起罹癌而開始鑽研如何健康飲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,其實她自己以前是個藥罐子,新聞工作得每天跟時間賽跑,一天工作十幾小時,才三十歲,每天起床不是頭痛就是腰酸背痛,胃更是照三餐痛,經常鬧腸胃炎、感冒,平時必須準備胃痛藥、腸胃炎藥,出國出差帶的藥都是一大包。剛結婚沒多久,蘇起便跟她說「我發誓不娶藥罐子,結果妳就是個藥罐子,陳月卿,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娶妳!」當時她心想,見鬼了,我才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嫁你!沒想到後來卻是「健康寶寶」蘇起在結婚兩年後健檢發現,長了很大的肝腫瘤。「是他成為我的老師,醫生說,即便開刀,兩年內復發率百分之五十,五年的存活率不到百分之十五,我們剛結婚,一定要拚這個五年,所以我一頭栽進養生。」

    當蘇起罹癌時,陳月卿覺得老天開了大玩笑,後來才發現這是上天賜她的美好禮物,讓她知道怎樣才能健康。(陳月卿提供)

    養生第一步:吃對食物

    談起養生,誰不知道很重要呢?只是知道歸知道,能真正身體力行的卻不多。陳月卿說,人們總以為健康是必然,其實健康需要很努力才能獲得。現在的養生知識好像很普遍,群組裡訊息傳來傳去,看完也忘了,她直言:「養生必須變成生活方式、生活型態,好的生活型態可以引發『自癒力』,自癒力就是我們不生病,緩慢老化、優雅老化的憑藉。」

    陳月卿強調,自癒力就是最好的醫生,包括免疫力、修復力,以及新陳代謝、內分泌都是身體自癒力的一部分,而掌握自癒力的鑰匙,第一步就是飲食。「飲食本為滋養身體,古人說『藥石』,但現代人把吃飯當口慾,想吃什麼就吃什麼,完全不顧及身體需要什麼!」

    當先生剛開完刀,她問醫生能吃什麼,醫生回答什麼都能吃,但她想這一定不對,先生吃成了肝癌,自己吃成了藥罐子。多年鑽研養生,她發現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就是從飲食開始,那到底該吃什麼呢?陳月卿說: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、豆類、堅果、菇菌類、海藻類和好魚;她說,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植化素,可以抗發炎、抗氧化、防止DNA病變,植物也有很多膳食纖維,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,能減少脂肪吸收,很快有飽足感,不容易發胖,又可以促進膽固醇代謝,降三高。

    陳月卿:掌握人體自癒力的鑰匙,第一步就是飲食(陳月卿提供)

    政府文宣提到的蛋白質來源,順序是豆、魚、蛋、肉類,陳月卿說,豆要多吃,可吃小型海魚,而紅肉被列為2A級致癌物,得少吃,加工肉品更是1級致癌物,至於蝦蟹屬「嗜好品」,食用數量和頻次要少。

    「要吃真食物、好食物、全食物,天然的、好的,未加過多的油鹽糖,天然完整保持原形;拒絕煎炸烤這些容易引起身體發炎的烹調方式,科學家發現,會生病、老化都是細胞層次慢性發炎的結果,凡是會引起身體發炎的食物都不好。」

    此外,多喝水。很多人以為喝茶等於喝水,完全錯誤,茶利尿,會把身體的水分帶走。「身體裡百分之七十是水,血漿中超過百分之八十是水,眼球裡幾乎都是水,身體缺水對於健康影響很大,像是乾眼症、失眠…,很多人們以為的疾病,其實都是因為缺水。」說著說著,她又拿起水瓶喝了幾口水。

    我問她,難道都不會有想吃甜食的慾望?她笑著說,有一樣好點心,也是天然抗憂鬱食物–香蕉。「香蕉含有維生素B6,可以幫助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,我會把含高鐵高鈣和維生素E的黑芝麻打成醬,加少許糖,有時也可以加點蜂蜜,滿足想吃甜的慾望;香蕉含有膳食纖維,蜂蜜是防燥好物,又可滋潤喉嚨,可以預防上呼吸道感染,這道點心好吃又營養,心情和腸道都得到療癒!」

    人體第二大腦–「腹腦」 腸道健康主宰情緒

    陳月卿強調,腸道是身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,百分之七十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中,而腸道裡高達一百億左右的腸道菌,與健康更是息息相關,腸道菌透過腹部的「腹腦」與大腦連接,稱為「菌–腸–腦軸線」(microbiome–gut–brain axis)。

    我為此特別上網搜尋所謂的「腹腦」到底是什麼,原來是源自於1907年美國醫學博士拜倫羅賓遜的發現,199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麥克葛森也提出《第二大腦》理論,所指的「腹腦」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,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,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。

    陳月卿:防病於未病、抗老於未老,都要從生活上的細節著手。(陳月卿提供)

    除了睡前儀式外,李旻珊醫師也分享了能夠從日常生活習慣著手改變的幾個要素,包括運動及飲食。例如每週從事 150 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,也能幫助睡眠,而李醫師也分享,像是飛輪、游泳、跑步及跳繩都是不錯的有氧運動選擇,同時她也建議運動時間至少離睡眠時間 3-4 小時較佳,因此早上剛起床及中午也都是適合運動的時間。

    陳月卿指出,腸道的狀況會影響心情,過去大家以為憂鬱症、焦慮,可能與大腦有關,現在科學家發現三分之一是因為大腦、三分之二是因為腸道;人體第二個腦–腹腦裡含有的神經元,負責製造百分之九十的血清素和百分之五十的多巴胺,若腸相不好,壞菌居多,沒有足夠原料製造重要激素,就容易焦慮。她提醒經常便秘、放屁或脹氣的人,千萬別小看這些問題,很可能日後得阿茲海默症、帕金森氏症,或情緒有關疾病,都跟腸道健康有關。

    「很多人都管不了口慾,就是想吃炸雞、珍奶…,可能是因為壓力和腸菌影響,當壞菌多時,會透過神經系統影響口慾,選擇對它有利的高油、高糖食物,吃了之後腸相會更壞,形成惡性循環。因為天然食物不如人造食品好吃,再加上外食習慣,各項食品做得可口誘人,讓我們把壞菌都養大了。」

    時時刻刻微養生 唯有行動才能健康

    這些年來,陳月卿從健康飲食著手,後來覺得不夠,就親近大自然,如爬山,慢慢覺得還是不夠,開始做體適能運動、學習瑜珈和筋絡,再加上大量深度閱讀中西醫和自然醫學書籍,自己反覆不斷身體力行、考證和實踐,形成一套養生體系。「防病於未病、抗老於未老,不生病、預防老化,要從生活上的細節著手。」

    陳月卿形容先生剛生病的最初兩年,自己好像走在看不見光的隧道,直到發現改善飲食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可以獲得健康,才體悟這真是人生最重要的知識!(陳月卿提供)

    「先生生病的最初兩年,我好像走在看不見光的隧道,過了兩年好一些,可是還有一個五年的關卡,當家裡有任何一個人生病,就不會有幸福的感覺;漸漸地,當我發現改善飲食、多喝水、注意生活細節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可以獲得健康,這真是人生最重要的知識!」

    她形容自己是養生控、健康迷,自從開始吃食物,不吃食品,一下子感覺疲憊感怎麼少了這麼多;了解煎炸烤對於肝最不利,於是即知即行,馬上禁了,發現疲勞感又消失了很多,從此一發不可收拾,一步步走進了養生的世界。「知道不會健康,做到才會健康,必須時時刻刻微養生。」

    她捐出暢銷書的版稅成立「癌症關懷基金會」,抱著做志工的心情,協助治療中或治療後的癌友,減少復發、預防轉移,讓癌友學習飲食方法,提供諮詢、也辦理癌友飲食專班,進行個人化指導。

    「當先生罹癌時,覺得老天開了大玩笑,把我從雲端推到谷底;當我從谷底漸漸走出來時,才發現上天賜給我一個多麼美好的禮物,雖然包裝得很醜,祂讓我知道怎麼樣才能健康,並且幫助別人健康」。在幫助別人過程中,收穫了友情與祝福,那種心裡的滿足,覺得再也沒有比幫助人健康更幸福的事了!

    (相關報導:藍莓的功效有哪些?不只能護眼、抗氧化、防失智症,還有這5大好處| 聆聽趙心屏《人生從此不一樣》podcast專訪陳月卿(約53分鐘)

    *作者為資深媒體人,前台視、東森主播

  • 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