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ro-image

一步一腳印打造台灣第一個無人機任務平台

極現科技-徐偉城

  • 產業: 科技、無人機
  • 據點: 新竹
  • 人物關鍵字: 無人機、智慧醫療物流、山區應急救援、智慧城市巡檢

極現科技創辦人徐偉城是一位從空間資訊專業出身的技術人,卻用7年時間走出一條不同於典型硬體製造廠的新路。他不造機體,而是打造一個整合AI、Digital Twin與雲端控制的系統,從工業巡檢起家,一路擴展到國防、醫療、救災、偏鄉運送等多元應用場景,為台灣無人機產業寫下新的實踐樣貌。

從工業巡檢出發,打造全自動化任務平台

2018年創立極現科技時,徐偉城就明確設定公司不做單純的無人機硬體,而要做任務型平台。他說,當時台灣多數團隊都聚焦在機體製造、相機載具或飛行控制,但他看到的是一個更根本的缺口:缺乏能全自動執行任務、可規模化部署的整合型系統。

極現科技首創的 Earthbook 雲端平台,不需安裝App或操作控制器,只要打開瀏覽器,就能在辦公室操控位於現場的無人機,進行即時巡檢、資料分析與數據視覺化。而AutoAirport(無人機自動機巢)則進一步實現無人值守的自動起降與任務派遣。這套系統目前已實際導入石化廠、太陽能場與高風險產業,提升巡檢效率達8倍,並節省超過10倍人力成本。

「我們做的不是一台飛行器,而是一個完整、可視化、可管理的全自動化作業平台。」徐偉城說。

打破低空限制,建構Digital Twin的三維世界

在低空經濟逐漸受到重視的背景下,極現科技的3D地理資訊系統也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。由於民航法規定民用無人機飛行高度不得超過400英尺(約120公尺),這使得地面高低差、電塔、建築物等障礙物都成為飛行風險。

為此,極現建構了一套結合地形、建物、電線、熱區感測的Digital Twin模型,能即時模擬現場環境,大幅降低無人機在任務中的撞擊風險,成為保障飛行安全的核心基礎設施。

徐偉城強調:「我們讓每一次的無人機飛行,不只是執行任務,更是為整個系統累積下一次判斷與決策的基礎資料。」

img

災後啟發的醫療物流系統,改寫偏鄉醫療的可達性

2024年0403地震之後,花蓮山區交通中斷、藥品斷補的畫面讓徐偉城決定把無人機的應用推進到醫療物流。他說:「我們一直想做人道救援型任務,但那次震災讓我真正理解到:偏鄉醫療、長照據點、衛生室,其實真的很需要即時物資支援,但現在用的還是人工翻山越嶺。」

為此,極現與衛福部展開合作,建置一套全自動醫療配送平台,目標是由地方護理師透過平台遠端發送指令,無人機即自動飛往山上醫療站點,雙向運送各種物資。這套系統目前正在多個偏鄉地區測試運送藥品中,未來可望擴大到檢體、血品與醫療器材等。

除了送藥之外,極現也構思結合衛星通訊定位裝置,在山難求援時提供即時定位支援、定點物資運送,甚至持續補給系統。他回憶:「我們有一次參與救難會議,前幾天才聽到一位教授與嚮導山難雙亡的新聞。他們有傳送座標,但因為雲霧太濃直升機無法降落……如果那時有我們的無人機系統,至少可以及時送物資上去。」

靠平台技術突圍,用Data建立競爭門檻

談到創業過程,徐偉城坦言,真正最難的不是錢,而是「怎麼把問題解決到最後只剩下錢,也就是真的把事做到一個程度,讓投資人願意相信你能解決剩下的所有問題。」

極現從一開始就建構自己的雲端平台與資料庫,透過大量飛行測試累積AI訓練資料,早期甚至還必須以中國無人機為資料來源,後來隨著非中國供應鏈興起,極現也開始與各國業者建立資料合作與部署合作。

他特別提到,在歐洲、美國與東南亞市場中,雖然很多國家允許進口中國零組件,但在「資料」與「雲端平台」這一塊,幾乎沒人敢使用中資系統,這正好突顯了極現自研平台的重要性。「硬體可以透明,但雲端數據才是核心。沒有人會把飛行資料交給你信不過的系統。」

目前極現已與加拿大展開實證合作,也持續與日本創投基金、台灣石化產業等單位拓展應用場景與海外市場。
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gallery-img

呼籲政府正視科技基建的重要性

對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發展,徐偉城語重心長地說:「我認為我們是進步最快的地區之一,但最大風險就是掉入硬體價格戰。」然而,要完成科技產品的組裝,所有零組件都缺一不可,希望政府能重視硬體基礎生產的重要性。

他指出,無人機是少數能結合硬體、軟體與數據管理的平台型產品,若台灣僅追求代工與機體製造,最終將難以突破。「像特斯拉真正的價值是在軟體與資料,與傳統車廠的想法截然不同。同樣的,無人機的競爭門檻,不是把機器飛上去,而是怎麼讓它安全飛、正確飛、飛得有意義。」

未來極現也將持續以「智慧醫療物流」、「山區應急救援」與「智慧城市巡檢」三大領域為核心,推動全自動任務平台的商業化落地。

「我最難的不是錢,是把事情做到只剩錢的問題」

「我不是富二代,也沒有什麼背景,家裡沒人在新光,也沒認識什麼大企業的人,但這條路我還是走下來了。」極現科技創辦人徐偉城語氣平實,卻讓人聽得出其中的重量。

從空間資訊出身,到跨足AI、無人機與平台建構,他用7年時間創造出一個結合自動飛行、影像辨識、Digital Twin的任務型系統,不靠資源堆疊,也不靠流量包裝,而是一步步解題、打磨,直到能夠真正落地。

徐偉城曾說:「當你真的把所有能做的事都做了,剩下只有錢這件事,那錢其實不難找。」這句話聽起來灑脫,背後卻是數不清的嘗試與修正。他坦言創業初期幾乎什麼都得自己來,不懂補助、沒人脈、也沒有穩定資源,唯一能做的就是「不斷試、一直飛」,累積第一批原生資料庫,為AI模組訓練提供基礎。

但也正是在一次次壓力邊緣,徐偉城遇見了意想不到的「天使」—幾位台灣重量級企業家伸出援手,有人投資、有人成為導師,有人甚至提供測試場域與應用場景。「他們不只是給錢,而是給我可以觀察他們怎麼經營一家公司、怎麼決策、怎麼看問題的機會,這些經驗,比錢更珍貴。」

img

「我不追快錢,我追的是做對的事」

徐偉城的創業哲學是長線思維。他直言:「短期的快錢不難賺,但那不是我想走的方向。因為你能快,別人也能快,最後就變成價格戰。」

因此他堅持自研平台、建立資料庫、投入長期場域測試。「我寧願做慢一點,但做出真的能解決問題的東西。」

這樣的堅持,也讓極現科技從工業巡檢走入偏鄉醫療、智慧城市、國防應用,甚至參與國際合作,將台灣軟體平台輸出海外,逐步擴張成具全球潛力的無人機系統供應商。

「創業這件事,值得做一次,但很少人會想再做第二次」

聊到創業這條路,他笑了笑說:「這是一件你覺得很值得,但叫你再做一次,你大概不會幹的事。因為太痛苦了。」

但即使如此,他仍選擇繼續前行。他知道,這條路上不會輕鬆,也從來不是炫耀或勝利的過程,而是一步步累積、持續修正、堅持信念的結果。

在科技巨頭搶占話語權、平台壟斷日益嚴重的當下,像徐偉城這樣「不靠快錢、不靠背景、靠產品說話」的創業者,也許就是台灣科技產業最需要的溫度與韌性。

文:魏鑫陽
攝影:吳宙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