耍廢工廠四人組-王浩宇、李彥潁、林建呈、陳柏瑋
在充滿豐富農業的彰化縣內,一群青年在工廠內創造一件很農業的事情:使用蛋殼、稻桿與葡萄藤,做著看似「耍廢」、實則創新的事情。他們不是藝術家,也不是標準工廠主,而是一群來自理工、設計與影像背景的返鄉青年──創立了「耍廢工廠」,要將農業與製造廢棄物轉化為再生材料,開發新的美感應用與地方價值。
耍廢工廠共同創辦人兼業務經理李彥潁的創業起點,原本是自家品牌「雷打石」的辣椒醬。當他與太太搬回彰化老家重新生活,在農會的介紹下開始使用鹹鴨蛋黃當原料,卻意外發現製程中,每日產生堆積如山的蛋殼與鹹蛋白。
「一開始只是覺得『很恐怖』,但後來想想,這些蛋殼根本是寶藏。」他說。
理工背景的他,最初試著將蛋殼鍛燒、製成抗菌粉,但礙於技術門檻無法進一步開發,於是他開始尋求跨界協力,最終與設計師陳柏瑋、攝影師林建呈結盟,共同成立耍廢工廠。
因此,蛋殼被分為2公厘以上、以下與細粉等級,葡萄藤則裁切成5到8公分、30公分不等長度,也有的進行碳化處理製成粉末或顆粒。他們甚至處理來自機車廠的PET廢料,打造材料循環系統。
「沒有規格,工藝師沒法用,製造業也不敢碰。」李彥潁說。
耍廢工廠正是搭建這個從原料到應用的仲介平台,並藉由團隊不同專長,對接設計端、製造端與農民—讓「廢棄物」真正進入產業生產鏈。
「耍廢工廠」主要由4位不同領域的青年組成,包含材料開發、產品設計、視覺設計、工藝製作幾個大主軸。返鄉之後,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陸續遭遇了不同的永續挑戰,也對地方永續的實踐方式產生思考,進而集結起來,運用自身專業,開始進行農業副產物的轉化與應用實驗。
像是蛋殼、稻稈、葡萄藤等農業廢棄物,經由物理粉碎、脫膜、烘乾,或必要的化學處理,製成規格化材料,再透過工藝手法加以轉譯,應用在工藝品、建材、甚至農產包裝等不同場景。他們希望這些再生資材,除了可協助農民處理廢棄問題,也能進一步成為企業ESG採購的一環,擔任在地與市場之間的永續溝通橋樑。
隨著材料實驗日益深化,耍廢工廠的產品線也越來越多樣。蛋殼被用來製成建材漆料、花器、燈具,甚至混合陶瓷製成器皿。而稻桿與葡萄藤也被開發為展場裝置與教育用材料,走進設計、藝術與教育場域。
他們並不執著於「零碳」,而是在意「碳固存」的可能—讓蛋殼不只是被回收,而是長久地存在於老屋牆面或家居產品中,替代高碳水泥,成為永續生活美學的一部分。
設計總監陳柏瑋認為,永續設計不只是更換一種材料,更是「一整套系統性思維」的落實。他說:「我們不是做裝飾,而是在思考如何讓材料、回收與設計變成一個整體循環。」
創業最艱困的時刻,莫過於設備尚未到位的那段時間。當時的蛋殼處理全靠人工進行,從撿拾、清洗、脫膜到篩選,全靠人力在烈日下完成。
「我們拿著鏟子挖蛋殼,蛆直接從蛋殼堆裡滾出來,加上不可言喻的氣味,那些日子真的是最痛苦的階段。」他們笑說。
而隨著品牌逐步成形,團隊也不乏內部拉扯。例如設計師認為「桌上擺飾」毫無價值,而業務導向成員則強調「那東西很好賣、能快速變現」。每當需要決定新產品開發方向時,便是一場「設計理想」與「經濟現實」的辯證。
耍廢團隊自述他們是「溝通型人格」,不太吵架,但「溝通時間很長」則是常態。從產線配置到產品投資,每個選擇都需要共識與現實的拉鋸。他們坦言:
「每一個創意都像一場冒險,要不要花時間、能不能上市、投入之後能不能回本,都是我們每天都在討論的事。」
談到「耍廢工廠」的由來,李彥潁說,過往「永續」常被視為嚴肅而沉重的議題,但他們相信,唯有讓更多人以輕鬆自在的方式接觸,永續才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。因此,才選擇用「耍廢」這個看似調皮的名稱,來包裝永續議題—讓這個社會不再對再生材料有距離感,也降低大眾進入討論的門檻。
至於「工廠」則是因為它反映了團隊「動手做」與「產出導向」的創業基因。李彥潁表示,我們希望品牌能留下的印象,是一種能讓人微笑著參與的氛圍。藉由「耍廢」這個帶有玩味的姿態,讓永續議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令,而是生活中可以感受、可以體驗、甚至可以享受的日常選擇。
透過輕鬆的品牌風格、實在的材料應用與真誠的創業路徑,耍廢工廠正在打造一種「生活化的永續設計」,也成為地方創生中,最有個性與實驗精神的一支隊伍。
耍廢工廠不是一人獨撐的創業計畫,而是一群有點理性、有點藝術、又很腳踏實地的返鄉青年,用各自的專業與幽默,在農廢材料堆中尋找設計的可能。李彥潁、陳柏瑋與林建呈、王浩宇,來自不同領域,卻在彰化這片土地上組成了一支沒有誰是主角、也沒有誰是配角的團隊。
身為理科出身的發起者,李彥潁早期經營辣椒醬品牌「雷打石」,在製作鹹鴨蛋時意外發現大量的廢棄蛋殼無處堆置,成為他投入材料轉化的契機。從一開始自己挖蛋殼、洗蛋殼,到後來找上有產品設計背景的陳柏瑋,雙方的合作從「蛋殼能不能進3D列印陶瓷原料」的對話開始,慢慢拉出了一條從農廢到商品的材料鏈。
「我們一開始是真的用鏟子去鏟蛋殼,然後滿滿的蛆還會滾出來。」李彥潁笑說。這段話總讓外人以為是苦中作樂,但他們的確是在邊做邊找方法的過程中,培養出對彼此的信任。
設計師陳柏瑋則是團隊裡的「系統派」,思維縝密、追求整體運作邏輯。他經常思考如何讓材料轉化更穩定、讓產品更具品牌語言,也常因為「理想型產品」與其他成員的務實思維產生碰撞。
「我很不喜歡桌上小擺飾,對我來說那就是廢物,沒價值。」陳柏瑋直言。但這種「理想主義者」的堅持,也讓耍廢工廠在美學與市場之間,找到一種獨有的平衡。
團隊中的林建呈,則是攝影師。十年前就選擇留在彰化創業的他,總是以視覺敘事為團隊定義風格。他習慣從旁觀察、紀錄,也常在大家陷入卡關時,用一句話重新聚焦。
「我們不是來賣慘的,我們是想做有趣的事。」這句話像是一句隊呼,也是團隊精神的核心。他們選擇「耍廢」這個帶點戲謔的名字,正是想用輕鬆而真誠的方式,打開永續設計與材料轉譯的討論入口。
「我們是認真工作、快樂創造的人,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這一面。」四個人、四種語言,但也是四種力量。他們不會刻意美化創業,也不怕表達分歧。正因為如此,才讓「耍廢工廠」成為一座真正能容納差異、發酵創意的在地實驗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