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收入

如果在未來,並不是人人都有工作,那些沒有工作的人該怎麼生存?

近年來,在機器人、人工智慧等自動化的浪潮下,人們的工作機會正持續被取代;雖然不同研究預測的工作量減少幅度不同,但在未來,要讓大多數人都能靠工作收入支應生活所需,也許會比現在更困難。

科技進步、自動化帶來的就業機會衝擊雖然無法逆轉,但也不是全無解決方式;2020美國總統大選參選人楊安澤便提倡「全民基本收入」(Universal Basic Income, UBI),以社會制度的改變來解決人類未來的困境。

誰是楊安澤?

楊安澤(Andrew Yang)現年45歲,父母皆來自台灣,是2020美國總統大選的民主黨參選人之一(已於2020年7月宣布退選)。

楊安澤過去為科技領域的企業家,以「人性優先」(Humanity First)作為競選口號,並且以全民基本收入作為核心政綱。

延伸閱讀:獲華人、年輕族群力挺,楊安澤會是首位台裔美國總統嗎?

楊安澤Andrew Yang

全民基本收入也稱為「無條件基本收入」,主張由政府無條件、定期給予民眾固定、可預期的基本收入,讓所有人都能有固定的收入可運用。

近年來,全民基本收入曾在數個國家討論及測試,而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爆發,全球失業率大增、底層勞動者缺乏收入,又有更多國家開始關注全民基本收入,包含教宗方濟各也主張,「現在是考慮全民基本收入的時機。」

(延伸閱讀:新冠肺炎衝擊》「無條件基本收入」可能從烏托邦理想變成各國經濟救命丹

楊安澤的全民基本收入政見

楊安澤的政見「自由紅利」(Freedom Dividend)主張每個月給每位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1,000美金,無論這些人收入高低或是否失業。

民眾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加入自由紅利,如果選擇加入,就需要放棄一部分原有的社會福利。

同時,楊安澤認為應該提高商業交易的稅額,以確保能有效針對Google、Amazon這些透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提高營收的科技公司課稅,作為自由紅利的資金來源。

延伸閱讀:楊安澤力推「無條件基本收入」:我當上美國總統,每人每月發3萬

為何是全民?

為何要讓所有人都有基本收入,而不是只針對最有需要的人?

全民基本收入和傳統福利計畫最大的差別便是「無條件」:不經過任何審核、沒有任何門檻。

傳統福利計畫有鎖定特定對象,例如失業人士、清寒家庭...等,但執行的過程會產生大量行政成本:必須花費人力、時間、資源來確認「是否符合條件」,以及防範各種鑽漏洞的行為;而全民基本收入由於鎖定全民,大幅省去行政流程與成本,能將預算更完整地保留下來用作應有的用途。

此外,另一些支持全民基本收入的聲音認為,只針對窮人與失業人士的補貼,容易產生「如果脫離貧窮/找到工作,這筆收入就會變少」的想法,反而不利於幫助民眾脫離貧窮。

(延伸閱讀:自由紅利:《為一般人而戰》選摘

「全民基本收入」與「傳統福利計畫」比較

反對意見

全民基本收入的一大挑戰:「昂貴」但又不夠「慷慨」

政府的稅收是有限的,支付全民基本收入會排擠掉原有的政府支出,而且往往是排擠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,也可能需要加徵新稅,但每個人獲得的金額卻又不夠讓窮困者真正脫貧,因此全民基本收入被一部分人認為「昂貴但不夠慷慨」。

在楊安澤的「自由紅利」政見裡,除了對企業加稅外,公民為了獲得1,000美元基本收入必須做出選擇:選擇加入者必須要放棄一部分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,不加入者則繼續原有的福利措施,但無法獲得基本收入。

另一種反對聲浪則認為,全民基本收入將摧毀人們的工作誘因;因此,目前各國所展開的試驗,大多以驗證「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會增加或減少人們工作意願」作為實驗目的。

(延伸閱讀:真實世界的全民基本收入:《為一般人而戰》選摘

全球實驗

各國的實驗經驗與討論,發現了什麼?

瑞士在2016年曾舉辦公投,決定是否將「全民基本收入」加入憲法,結果76.9%民眾反對。反對主要理由除了常被討論的「稅收不夠支付基本收入」、「擔心就業率下降」以外,瑞士民眾也擔心「大量移民湧入瑞士」

(延伸閱讀:每個月無條件跟政府領8萬元?瑞士人民說:謝了,不用

加拿大安大略省在2017年開始進行實驗,實驗對象為低收入者,不過隔年因政黨輪替而停止實驗,新政黨停止實驗的主要說法是「成本過高」。

芬蘭自2017年開始進行兩年期的實驗,實驗對象為失業者,實驗結果顯示,獲得基本收入者的平均工作天數有小幅提升、經濟安全感與心理健康程度提升,不過兩年實驗後,芬蘭政府停止關於全民基本收入的實驗,轉向其他福利計畫。

(延伸閱讀: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可行嗎?芬蘭2年實驗結果受矚目

瑞士、加拿大與芬蘭的基本收入實驗

台灣觀點

身在台灣,你支持全民基本收入嗎?

你願意接受全民基本收入嗎?風傳媒調查讀者「是否贊成每月15,000元全民基本收入」,其中有59.43%民眾表示贊成,38.25%民眾反對。

是否贊成每月15,000元全民基本收入
前往:完整調查報告;由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Pissarides主張「全民基本收入應低於基本工資」,因此此調查將金額設定為15,000元。

全民基本收入的一個重要討論點是「是否會增加或減少工作意願」,風傳媒調查讀者「若每月有15,000元基本收入,是否會繼續現在的工作?」,根據調查結果,54.26%民眾會繼續現在的工作,22.42%民眾會改做更符合自己喜好的工作,因此而不工作的民眾約7.17%。

是否會繼續現在的工作?
前往:完整調查報告

雙方陣營

著名的支持者、反對者,以及他們的觀點

支持者


特斯拉CEO Elon Musk:
「未來如果 AI 取代了大多數人的工作,全民基本收入將是必要的作法。」

Facebook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:
「我們應該多探索全民基本收入這樣的想法,以確保每個人都有嘗試新想法的緩衝空間。」

為何基本收入和「嘗試新想法」有關?

全民基本收入的支持者認為,每月獲得一筆固定的基本收入,能讓一部分人的工作目的跳脫出「滿足生活所需」,而有更多的餘裕可以進修、創業,或是嘗試更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。

(延伸閱讀:自由紅利:《為一般人而戰》選摘
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Pissarides:
「我非常贊同全民基本收入,只要我們知道如何應用它,又不會降低民眾在勞動市場的工作動力。」「全民基本收入需要經過仔細校準,低於基本工資。」



反對者


美國經濟學家Pavlina R. Tcherneva:
「郵寄支票很容易,但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生活水平所需的實際商品與服務,才是困難的部分。」

美國「預算與政策優先事項中心」創辦人Robert Greenstein:
「對美國來說,如果全民基本收入以增稅為主要資金來源,美國人要負擔超過美國歷史上任何稅收水平的稅,很難想象這制度能發展得長遠。」

美國經濟學家Lawrence F. Katz:
「收入所得稅抵免,或是為難就業的人提供工資補貼,比與工作毫無連結的全民基本收入更適合作為政策選項。」

下一步怎麼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