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十年大計

前進美國質疑聲不斷

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十年大計

作者 林哲良

六月九日台積電股東會,一位小股東懷著感恩的心對著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及總裁魏哲家說,自己一、二十年前在科學園區參加十幾場股東會,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兩家晶圓代工廠的股東會,一家股東會是劍拔怒張、管理階層跟股東對幹;至於溫文儒雅的張忠謀所領導的台積電,縱使小股東問了很多愚蠢的問題,他依舊尊重每個股東,仔細地回答每個問題。身為台積電股東很幸福,身處贏者圈。盡管劉德音及魏哲家接棒後曾遇到逆風,但張忠謀所塑立的優良公司文化都一直保持著。

台積電並非沒本錢拒絕美國

對於台積電赴美設廠一事,據最近與張忠謀有接觸的業界人士指出,張忠謀基本上是有疑慮,但尊重兩位公司領導人的決定。張忠謀認為台積電絕大多數的廠都留在台灣,方能產生半導體的群聚效應;如此,在擁有技術的領先、卓越的製造能力,以及客戶的信任三個競爭優勢之外,在成本方面也能有相當的競爭力。

今年全球許多產業及企業受到武漢肺炎的影響,營運大多較去年同期衰退,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卻一枝獨秀。今年第一季台灣IC產業的產值,較去年同期成長二八,三%,而且各個次產業均呈現正成長;其中,IC製造年成長三六‧六%,厥功甚偉。這個現象不單證明張忠謀群聚效應的談話內容的道理,同時也說明台積電在台灣半導體產業領頭羊的角色,堪稱澤被天下。

台積電的研發費用在約七年間翻了快一倍,如今已經突破九百億新台幣(以下同),未來將以每年研發支出將維持營收八‧五%的水準,持續朝著千億元大關邁進。這種研發規模,除了三星(Samsung)與英特爾(Intel)可相比,其於像中芯等等一年研發費用不到兩百億元的晶圓代工廠商,短時間內根本對台積電構不成威脅。在被客戶高度需要的狀況下,台積電並不是沒有籌碼、本錢,向美國政府說“No!”

台積電研發支出成長近一倍
2020台灣IC產業第一季產值

到美國設廠著眼於十年後的發展

就結果論來看,劉德音及魏哲家似乎選擇了一條和張忠謀不同的路,在外界不甚認同的狀況下,與美國政府經過長期協商、談判後,決定到美國亞歷桑納州(Arizona)設置一座五奈米、月產能兩萬片的十二吋晶圓廠。

針對外界的質疑,劉德音強調,到美國設廠絕對符合公司的利益,整個計畫雖然因為美國國會還沒有通過相關法案而尚未定案,但如果確定,對公司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。其中一個最大的利益就是:得到美國公司客戶的信任,同時占據在美國市場的發展的有利地位。這並不是把台積電的產能拿到美國,而是讓美國客戶能夠得到最好、最快的服務。

其實,劉德音及魏哲家決定到美國設廠,著眼的並不是眼前的生意。劉德音說,台積電是一個世界級公司,要想到十年以後的台積電會是什麼樣子。台積電現在被許多公司需要,十年後也希望依然被各國廠商所需要,不過這是一個別人沒有走過的路,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,所以只能一步一步走下去。

要確保台積電十年之後依然會被客戶追著跑,人才是個關鍵。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,一個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開發團隊約三百人,這數量還是偏少,像台積電開發一個全新的製程世代,通常分好幾組人同時進行,每組可能約五百人,依此推估台積電倘若投入一個新製程技術的開發,研發團隊極有可能超過千人。

台灣人才不夠台積電用

提到台積電對高階人才的渴望,劉德音曾感概地說,台灣這個地方蠻小的,一年畢業的博士生中,能夠符合台積電設定的資格需求的約只有兩百多個,要藉這些人才達成公司之後十年的發展目標,其實是有些限制。台積電要搶先一步用到全世界頂尖的人才,美國到底是全世界人才聚集的地方,其中有些在美國已經長住多年,要請他們到台灣工作。實在有點困難。

台積電前進美國的考量之一,也來自劉德音這個信念:「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,才能夠發展出世界最頂尖的半導體公司。」